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idioms」標籤的文章

[俚語] peanut gallery 跟花生、芝麻街、史奴比有關係嗎

---還真的有關係。 首先,這個詞來自早年的娛樂文化, 多早? 去劇場看秀看戲的那種年代 (沒有電影、電視,當然也沒ktv)。 劇院中,二樓(或頂樓)最高排的座位,通常是最便宜的 , 想找樂子卻沒錢的人 (通常是低階層民眾),就買這兒的票, 看表演可以吃東西 (不是兩廳院那種連水都不能喝的), 這區的觀眾恐怕都是買基本款零嘴,大概就是花生米囉。 想像一下 :坐在這兒的人,沒錢買前排座位,通常也是沒錢受教育的人, 自然就比較 "不受拘束、自由奔放" --->沒什麼觀影禮節概念地邊吃著花生,邊大剌剌批評台上的演出, 吐槽的同時,可能還順便把花生殼往台上丟 (從那麼高丟下來也是很厲害啦💪)。 於是, 這個座位區,就被人稱做 "peanut gallery" (gallery有 "座席" 之義) 現代用法則有兩種:  1. 【比較負面的說法】 愛(亂)批評的一群人 (政治新聞偶爾會用) 2.  旁聽席、旁觀觀眾  最常見的用法是,B批評A,A說: "No comments from the peanut gallery." 視情境可解釋為: "不懂就不要亂說" "外行人請自重" "酸民退散" 但是,跟芝麻街、史奴比真的有關??

[片語] a leg-up

跟身體部位有關的習語很多 生動 (但也較不正式) 新聞中偶爾會看到 give someone a leg up  乍看之下,會覺得是 踢某人一腳 的意思。 其實,這個習語帶有正面意涵。

[習語] 鹿茸的兩難??on the "antlers" of a dilemma

繼 bumbler 之後,經濟學人雜誌再度教導大家,「鹿茸」這個不久前橫掃台灣媒體的buzzword,原來英文叫做 antler 愛玩文字遊戲(尤其是標題)的經濟學人, 下了這標題 on the antlers of a dilemma ,自然也是有典故的

[諺語] 這位父親究竟聰不聰明? (It is ... that 表否定)

以前就注意過這個句型,但仍會一時忘記。 今天再次看到 有人舉了這例子 : It's a good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.  意思其實是 It takes a really (perfectly) good father to, perhaps, know his son.  也就是說,

[俚語](?)巨鱷與金雞母

今天來寫幾個在財金新聞中看到跟動物有關的詞語吧。 金融巨鱷 股市禿鷹 金雞母

[文化] High/Main/Fore Street:一起來逛「街」吧!

美國的Wall Street,大夥兒都熟吧? 而在美式英文的新聞文章中,常把 Wall Street 與 Main Street 對比。 今天則在The Economist(英國著名財經週刊)看到 the high street ( 文裡確實是用小寫 ) 的說法。 請出「危機超人」Wikipedia來解答,嘿,可有趣了,沒想到同樣都是「主要商業區」,也有這麼多講法。 想了想,倒也沒錯:從這個詞語發展的過程來看,

[俚語] 我不是在詛咒你唷!(give 'em hell )

圖片
以下這兩個片語,表面上說得似乎不是好事,但其實是常見的打氣用語啊!! Give them hell!  (them有時縮寫為'em, 因為這句很口語) Break a leg!

[俚語] full bore? small bore? 有夠煩?有點煩?(別亂譯啊!)

今天有個「笑話新聞」,就是機場的「適用多卡通」 的 英譯竟成了"more cartoons" (多+卡通) ( 別想湊熱鬧跑去看,因為新聞報導最後可看到機場人員已經在清除該標示的文字了) ; 總之,這種「字面解」而導致的誤譯,令我想到這幾天新學的一個俚語: to do something full bore  坦白說,乍看此詞,一時間我只想得到 bore 一字的兩個意思: n. 厭煩、無聊 或  v. pt. 承受;帶有; 但也不至於呆呆認為就是這意思。(譯者不見得什麼字都會,但最起碼要能分辨某字詞是否有其他涵義) 那就只好查下去囉!學習新詞總是件愉快的事。

[字辨] Make a decision? Take a decision?

This is not a "make or break" question. It's a "make or take" question, rather literally. ( ↑ 我竟然用英文講了個超冷的笑話 ) 總之,翻譯法律文件時,看到 take a decision一詞, 被訓練成對這類細節必須「龜毛」的我, 當下感到不妙:take a decision的意思,跟make a decision是不是不一樣呢? (我的想法是,既然一樣,幹嘛不用make就好了,非要用個少見的take?)

[俚語] spin doctor

一般說法: 公關高手、公關專家 但因 spin 有 bend the facts in one's favor 的含意,因此,可以帶點負面味道去譯。 政治化妝師 (Wikipedia「政治化妝師( Spin doctor )是指政治公關顧問,透過一系列公關手段,影響傳媒的報道,從而改變輿論」)(OS:還是偏中性...,味道不夠) VOA美國習慣用語 ,通常不提供對應翻譯,而是解釋字詞意思:「spin doctor是指擅長於公共關係的競選助手」 BBC中文網新聞 :抬轎人 硬拗高手 (從 這個查找結果 看來的,此譯居然是 前行政院長陳沖所寫 。看來他英文不差呢!可惜沒機會幫他口譯見識見識)

[俚語] 跟wall有關的(中英觀念不同)

正如中文說「掌上明珠」,英文卻說是「眼中的蘋果」(apple in the eye), 許多片語、俚語雖可直接對譯,但中文跟英文使用的比喻,卻不相同, 因此,容易產生誤會。 例如: climbing the walls 乍看之下,會想:這不就是中文的「狗急跳牆」嗎?

[字辨] When "bully" was still a good word

Yes, the word bully used to denote something positive. bully 這個字可說是近代的buzzword,也就是以暴力、惡作劇等手段欺負弱者的「霸凌」行為 He's a bully. She's a victim of campus bully. 然而,我今天學到:bully 曾經有 good、superb的意思。 這讓我想到週末看了電影「金盞花大酒店」(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)中, (以下有雷,不想被劇透者請不要點入)